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茶叶知识茶叶知识

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

作者:无涯茶屋 发布时间:2023-06-22 06:02:50 68人已围观

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

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,习惯马背上生活的蒙古族人在建国之初基本上延续了本民族的习俗,以饮酒为主。政权统一后,统治者虽然把原来南宋统治下的臣民列为政治地位最低的“南人”,但为了便于统治,元朝政府也不得不被动接受儒家文化。

中原文化习俗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元人的生活,饮茶即是一例。也因蒙古族人曾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对南宋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造成破坏,元朝初期的茶文化一度陷于衰退状态。因此元代并没有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饮茶方法,与饮茶配套的器具除了晚期几种新的瓷器品种出现外,仍保持南宋时期的釉色和造型制作特色。

元代的统治不及宋代那样重视艺术、生活、文化,贵族统治阶层为了扩大其统治领域,长期不断地战争经历和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,使得茶具设计和制作风格有一定改变,茶具变得厚重、粗狂、豪放,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也就出现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元代的点茶习惯在延续的同时,茶叶加工、饮茶方法和使用的茶具比宋代简单得多,并发生了一定改变。元代是上承唐、宋,下启明、清的一个茶具史上的过渡时期。

今天在首都博物院寻一寻过渡时期元代各个窑口的瓷器。

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

敞口,直壁下收,喇叭形高足。通体青釉之上点缀不规则的褐色斑点。青釉褐斑工艺最早见于晋代,元代在青釉、青白釉等多种器物上有这种做法。

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盏托

盏托为一套茶具。盏撇口,弧腹,小圈足,足底有乳状脐。托盘敞口,中间盏座凸起,高足外撇,足内无釉。盏内壁口沿绘卷草纹,内底饰缠枝花卉,外壁绘缠枝菊,托盘内绘有缠枝牡丹,外绘莲瓣纹,颈部绘重叠蕉叶纹。青花呈色浓艳。胎质坚硬,釉色白中闪青。

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

撇口,细颈,鼓腹,圈足。通体施青白釉。采用贴花和串珠式装饰手法构成覆钟纹和如意云头纹,并饰“寿比南山”和“福如东海”的吉祥语。腹下部贴有花卉装饰。串珠式装饰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较少,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装饰题材和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。

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

撇口,细颈,垂腹,圈足。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。颈部为缠枝花卉,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,腹部主题纹饰绘两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,其下绘卷草纹,颈绘变形莲纹瓣,足壁是重叠覆莲。用国产青料绘画,青花色调淡雅。胎质细白,釉色细润,白中闪青,工艺精湛,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。

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诗文罐

小口,短颈,丰肩,鼓腹,平底。4道弦纹将纹饰分为3部分,肩部用黑彩绘婴戏莲纹,下腹绘折枝花卉,中腹部题草书七言绝句诗一首:“寻慎悟入蓬莱捣(岛),香花不断松花老。采芝何处未归来,白云满地无人扫。至元十八年。”黄褐色釉,胎质较粗。现存元代用诗文作装饰并有年款之器甚少,弥足珍贵。

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梨式壶

直口,垂腹,平底无釉。弯流,曲柄,柄上附小圆系。腹部绘束莲纹,流绘火珠纹。胎骨致密洁白,釉质细润,青花色泽浓重,白釉闪青。梨式壶始见于元代,流行于明代,因形似梨,故名。

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

口似僧帽,束颈,鼓腹,圈足。流作鸭嘴形前伸,盖为珠形钮,平置于口沿之内,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。胎质细白,釉面莹润,造型雅致。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,是元代的创新品种。明朝永乐、宣德年间有景德镇烧制的甜白釉、红釉及青花僧帽壶。

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

壶身呈圆筒状,上小下大,器身上、中、下、左、右各饰有一条凸起的条带,模印凸起莲瓣纹,线条流畅自然。方形流,扁条形曲柄。通体施青白釉,釉色晶莹,胎质细腻洁白。该器型为仿蒙古传统器物造型,只是将壶身换了个方向,装上流,是体现元大都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汇聚、融合、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。此器物蒙、藏皆用,是用来装、拌酥油茶的器皿。将茶砖煎成浓茶时,倒入少量酥油、盐,有的还加一些牛奶等其他佐料,现在亦有加味精搅拌至茶和酥油交融即可,是蒙、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

钧窑天蓝釉水丞

收口,垂腹,圈足。通体施天蓝釉,釉不到底,口沿釉垂流呈现胎体颜色。造型别致。

元代版图的扩大,密切了国内外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,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兴盛,这无疑促进了陶瓷茶具的产量。在中国的陶瓷史上,元代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。承上是指由于外贸的需要,北方地区主要的瓷窑,如定窑、磁州窑、钧窑等以及南方的龙泉窑、景德镇窑等,仍保持着原来的釉色特质继续生产;启下是指元代中期以后,代表时代特色的青花瓷、高温颜色釉瓷等烧制成熟,影响着明代以后的中国陶瓷发展。另外,陶瓷茶具逐渐重视装饰,对明代彩绘茶具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。

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于2023-06-22 06:02:50创建,发布于茶叶知识栏目

很赞哦! (40)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