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茶叶知识茶叶知识
普洱茶的水性(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)
作者:无涯茶屋 发布时间:2023-02-01 09:16:10 56人已围观
普洱茶的滑。
普洱茶的水性: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,如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,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,那么大家知道普洱茶水性吗?普洱茶水性怎么样呢?
普洱茶水性一、活
活泼的水性,是各茶种品茗者一惯重视的茶汤优美的表現,在口腔中产生一种活的感受。活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,是偏重于比较抽象性,也都是靠个人多次实际品茗中,培养出鉴別能力,无法以文字或言语描述,非从实际体验而难以言传。
在普洱茶行列里,只有干仓普洱生茶茶汤,才有较强的活性品味。在制造过程中,经过一定程度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,以及产生霉变的湿仓陈化普洱生茶,这两种普洱品都会增加水溶性物质成份,而且越是重发酵或越是重霉变的,越增加茶汤中的水溶性物质,茶汤顏色也越深浓,甚至成为黑色。水溶性物质的增加,直接影响水性活泼品味。所以只有生茶干仓普洱茶,才可能有最好的活性品味表现,活性能給人活泼、愉快、力量的感受。
普洱茶水性二、砂
喝过茶汤之后,口腔内有一种砂砂的感觉。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,留下口中那种浓砂感觉。这种砂砂感觉会带给口腔一种舒服的感受。
砂的口感主要来自普洱熟茶茶汤,而且是有较长陈化期的茶品。三○年代的佛海鼎兴茶庄所生产那批末代紧茶,可能在晒青时,延误了时间,促使自然发酵过多,变成了熟茶紧茶;还有七○年代初期的73厚砖茶熟茶,这两批茶叶为比较陈旧的熟茶茶品。凡喝过这两批熟茶的,都能感受到砂的品味。
普洱茶水性的砂感,透过口腔感觉,使人有一种粗犷而浓郁感受。砂感是普洱熟茶水性一大特色,而普洱生茶则不易见到。
普洱茶水性三、厚薄利
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到化劲之前,有厚、薄、利分別。这些厚、薄、利在口腔的感覺,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难受之感。
水厚和茶汤并不相同,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,茶汤在一定的强度,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,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。越稠密者称之越厚,或越稠。浓是沖泡技术上的影响,同样一泡茶,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,茶汤就越浓,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。相反的如浸泡時时很短,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,与水性厚薄无关。往往厚、重以及甸实都是相伴共存的,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,其意义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。如一些无纸绿印圆茶、凤山茶青的福禄贡茶,茶汤水性都很厚重。厚的茶汤水性,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,带給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。
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,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,没有坦荡舒張气势,水质也感觉轻且萧条。由于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调,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、薄弱、不安稳而抗拒的感觉。灌木新树茶青制成的普洱茶品,和一些边境普洱茶品,茶汤水性多半会显得单薄。
普洱茶水性四、滑
滑是最柔和的感觉,比如将最细纯豆浆,含在口腔里有一种至柔感。滑会使人有温和舒顺而亲切,也会使人心神比较安適稳定。
比较陳旧或熟的普洱茶,其水性比较滑。早期的敬昌号、江城号、普庆号等普洱圆茶,以及七○年代厚砖普洱茶、七○年代白针金莲普洱散茶,其茶汤都表现很滑。水性滑是普洱茶的一大特色,尤其現在生产的新普洱茶,多半是以熟茶方法制造,水性大多能表现醇滑,有許多人就因此而喜欢饮用普洱茶。
普洱茶水性的醇滑,随着陈化时间越长,表现得越为优越,最后达到化的境界,这也就是构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要点之一。
普洱茶水性五、化
「入口即化」:同样是陈年好茶和好酒的象征,普洱生茶的水性要达到化的境界,通常必须要贮放六七十年以上,而且还要在比较理想环境中陈化。熟茶要比生茶容易得到化的水性,如那批七○年代的普洱厚磚熟茶,只有三十多年陈期但其水性渐渐由滑而转向化劲之中,六十多年的末代紧茶,八、九十年的同庆老号普洱茶圆茶以及红芝普洱,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了。一般经验告訴我们,普洱生茶所表現的劲道要比熟茶来得高雅,因为熟茶的水性较粗厚,化的感觉总没有像生茶那样的活泼清逸。但是生茶的陈化时间必须长很多,才能与普洱茶的化劲道相等。「入口即化,喝了没喝」,是一句品茗普洱茶時,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。
虽然把茶汤喝到嘴里,好像喝酒一樣,立刻化为一股升华之气。但喝酒只感觉一陈酒气向上颚冲起,而后渐渐挥发过去。普洱茶的化劲,远比酒的化劲柔和而宁静,不会有那股熏脑的难过。酒气的化劲会使人自我膨胀,心神恍忽,醉言失态。普洱的化劲则令人清神明智。
精选阅读
普洱茶的厚与薄
普洱茶的口感比较丰富,比其他茶系的口感丰富得多。所以有很多独特的借鉴的说法。比如厚薄这种形容形状的形容词,来形容口感。一般刚入门的茶友,很难理解。何为厚薄?且听醉哥慢慢讲。
广义的所谓口感,其实就是指茶汤对人的触觉、味觉、嗅觉的刺激。刺激性有强有弱。如果强烈的刺激性,老茶友会称为厚。包括醇厚、汤厚、黏稠等等讲法。对应的刺激性低,称为薄。进而还有水味、水气等等讲法。概取自“平淡如水”的意思。
由于普洱茶的刺激性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,包括对口腔不同部位的刺激,刺激程度的大小,刺激的相互转换等等。不同产地的普洱茶,对口腔部位的刺激不同。刺激程度也跟生产的时间(春、秋等季节)、生产工艺(炒青、晒青、低温、高温等等)、树形树龄(灌木、乔木)、茶树品种(大叶、中叶、小叶)、茶树属种(勐海大叶种、勐库大叶种等等)、存储时间(民间有越陈越香一说,实践证实,普洱茶的存储时间长短、存储环境差异导致刺激有区别),还会跟茶叶的冲泡手法不同而又不同。所以要分析清楚这个原因,非常的不容易。牵涉非常多的因素。
品鉴普洱茶,是一个复杂的学科,影响口感的因素又非常复杂。简单的厚薄两字,高度概况了复杂的口感的刺激性。入门的茶友可能开始对此容易迷惑。但如果能够抓住重点,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。
回到本质上,其实就是刺激性,使人产生这个茶的厚薄的感受。那么,厚薄对实际品饮有何指导意义呢?
厚薄对实际品饮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:
1,厚薄对普洱茶的发酵转化有量化的意义。厚的茶含的物质丰富,发酵后期的转变明显。
2,厚的茶耐冲泡,而且多次冲泡茶汤的品质下降不明显
3,厚的茶对人体刺激性大,长期饮用身体将产生适应性,必须用同等甚至更大的刺激才能获得满足感
4,刺激的持续性和多样性,对人产生一定的应激性,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享受。厚的茶刺激性大相对更容易满足广泛的
再次提醒一句。部分厚的茶,刺激性可能比较隐蔽,不会明显。比如冰岛,刚开始接触会觉得比较柔和,刺激性不大,但其实茶气之充足,与下关、班章茶不遑多让。只是其刺激性较隐蔽,容易被人忽略。导致很多人忽略了。但实际其刺激性不亚于班章。冰岛为后,果不其然。
浅析普洱茶的“浓”“厚”“淡”“薄”
冲泡茶怎么最适合呢?
就是茶水刚达到交融,而又恰好不现水味。
如果我们能保持每泡析出一致,浓淡一样,那么这道茶可冲最多泡,或说最耐泡。照这种方法冲泡内含物质丰富的茶,会得出每泡滋味不同的茶,给人多层次的享受。
茶的内含物越丰富,层次感越明显、越多。主要原因是茶的内含物在不同泡数,有不同的析出,各物质析出的比例也不同。
普洱茶在六泡左右时会现茶峰(高峰),此时,叶面打开舒展,析出最好,茶汤饱满厚润,茶力浑厚澎湃,令人眼前一亮,为之一振。一道层次丰富的茶,给人一层一层不同的享受,令人回味无穷。
要得一道层次丰富的茶有两个条件:
一是茶内质丰富,二是冲泡技术。
普洱茶的“浓”:
茶味的浓是指茶一入口,便飞快占领口腔各个部位,使之全部充满此种茶的味道,再马上去喝其他的茶便索然无味了。
厚:水性厚和茶汤浓并不相同。
厚与普洱茶质地有关,茶汤在一定的强度,溶于水中物质成分较多的,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。越稠密者称之越厚或越稠。
浓是冲泡技术上的影响。同样一泡茶,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,茶汤就越浓,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。
相反的如浸泡时间很短,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,与水性厚薄无关。往往厚、重以及甸实都是相伴共存的,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,其意义就是指水性有很厚之感。
厚的茶汤水性,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,带给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。
而茶里面有厚与浓两个概念,而且较容易被混淆。搞清楚这两个概念,有利于正确认识茶。
薄与淡跟厚与浓是相对的,理解厚与浓,就不难理解薄与淡了。
薄,指单薄,寡,单一;淡,指不浓,清淡。茶淡,其实是茶不够滋味,不够厚。
薄和淡是两回事:
薄是天赋的,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;淡,是人为的,由冲泡决定。薄的茶,可以冲泡得很浓;也可以冲泡得很淡。
淡的茶,则有厚、薄之分。
好的茶叶必须用好鲜叶制作而成,茶底对鲜叶有基本还原,对颜色也有相应的还原,相对而言看茶底是比较容易辨别。
好的鲜叶,养份充足,内含物丰富,叶面肥厚,持嫩性高,生长期长;相应的茶底,也会肥厚,富有弹性和光泽。
不好的鲜叶,正好相反,叶面单薄,纤维质高;相应的茶底,就会单薄,生硬,暗哑。
浅议普洱茶茶汤的厚与薄
厚,是普洱茶在口腔中茶滋味的饱满感。普洱茶的厚度与它质地相关,茶汤在一定强度,溶于水中物质成分较多的,在口感上比较温厚稠密,这种稠密感即是老茶客们所说的“厚”,茶味饱满的茶汤入口后有一种坦荡舒张的气势,醇厚而实在。与“厚”相反的是“薄”,喝到口腔里,水质感受轻且萧条。
有时我们说,这个茶淡,其实是说,这个茶不够滋味,不够厚。有误解者,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,冲泡得更浓了。搞不清厚与浓的区别,容易走进一个误区,容易被人忽悠,或被人忽悠而不自知。薄与淡跟厚与浓是相对的,理解厚与浓,就不难理解薄与淡了。薄,指单薄,寡,单一;淡,指不浓,清淡。
薄与淡在实际上不易分清,尤其是对茶认识不是很深的人,容易混淆。茶,可能会更多人喜欢清淡,清雅,很多茶友亦常说清心饮茶。俗话也有,一杯清淡的茶。清淡的茶,的确可令人更常饮,多饮,或更健康。
试想,浓烈的茶,可以喝很多吗?又有谁可以长期受用呢?清淡的茶,不失其滋味丰富,才可口,人们才会喜欢喝它;相反,如果清淡的茶,味道单一,寡口,茶人是不会喜欢喝的。
薄和淡是两回事,薄是天赋的,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;淡,是人为的,由冲泡决定。薄的茶,可以冲泡得很浓;也可以冲泡得很淡。淡的茶,则有厚、薄之分。茶底,或称叶底,指干茶叶充分冲泡开后的茶叶。由鲜叶制成的干毛茶,颜色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,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很难从干毛茶辨别出茶叶的好坏。
舌尖上无法承受之重,普洱茶水性的“厚”
我们常可以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中看到,类似茶汤“醇厚”、“厚实”、“厚重”等相关描述性语言。很多新茶友对茶的浓淡可以直观的感觉,但对茶的厚度却十分不解。其实普洱茶的厚重醇滑,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。当茶汤滑进口腔,刺激味蕾,你就会充分感受它的饱满丰富。
邓时海在《普洱茶》一书中对普洱茶水性的“厚”、“薄”、“利”作了详实的解释。他说,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化劲之前,有厚、薄、利分别。这些厚、薄、利在口腔的感觉,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之感。
1、普洱茶水性“厚”与“浓”的区别
水厚和茶汤浓度并不相同,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,茶汤在一定的强度,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,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。越稠密者称之越厚,或越稠。
浓是冲泡技术上的影响,同样一泡茶,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,茶汤就越浓,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。相反的如浸泡时间很短,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,与水性厚薄无关。往往厚、重以及甸实都是相伴共存的,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,其义意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。如一些无纸绿印圆茶、凤山茶菁的福禄贡茶,茶汤水性都很厚重。厚的茶汤水性,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,带给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。
2、普洱茶水性“厚”与“薄”的区别
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,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,没有坦荡舒张气势,水质也感觉轻且萧条。由于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调,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、薄弱、不安稳而抗拒的感觉。台地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品,和一些边境普洱茶品,茶汤水性多半会显得单薄。所以为什么大家都喝古树茶,因为古树茶汤厚实,内质丰富。
3、普洱茶水性“利”与“薄”的区别
利是因为太薄的水性之故,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。会引起单薄、偏激、难过的感觉,而且形成排斥和拒绝的作用。一般的边境普洱茶或现在新树茶菁所制成的新鲜青饼普洱茶品,茶汤水性多半会出现刃利现象。
诠释普洱茶的水性
在普洱茶行列里,只有干仓普洱生茶的茶汤才有较强的水性活泼品味。在制造过程中,经过一定程度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,以及产生霉变的、湿仓陈化的普洱生茶,都会增加水溶性物质成分,而且越是重发酵或越是重霉变的,越会增多茶汤中的水溶性物质,茶汤颜色也越深浓,甚至成为黑色。水溶性物质的增加,直接影响水性活泼品味。所以只有生茶干仓普洱茶,才可能有最好的活性品味的表现。
砂的口感主要来自普洱熟茶的茶汤,而且是有较长陈化期的茶品。20世纪30年代勐海“鼎兴”茶庄所生产的那批末代紧茶,可能在晒青时延误了时间,促使自然发酵过多,变成了熟茶紧茶;还有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73厚砖茶熟茶,这两批茶叶为比较陈旧的熟茶茶品。凡喝过这两批熟茶的,都能感受到砂的品味。
普洱茶水性的砂感,是透过口腔来感觉,使人有一种粗犷而浓郁的感受。砂感是普洱茶熟茶水性的一大特色,而普洱生茶则不易见到。
普洱茶汤饮入口腔所引起的各种口感,除了前面在味道部分进行说明,其余的归水性这部分来介绍。水性可以分为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等七方面,其中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,而薄和利则是负面性特征,其是能影响品茗情境的。
滑是最柔的感觉,比如将最细的纯豆浆或爱玉仙草含在口腔里就有一种至柔感。滑会使人感觉到温和、舒顺和亲切,也会使人心神比较安适稳定。
普洱茶水性的醇滑,随着陈化时间越长,表现得越优秀,最后达到化的境界,这也就是构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要素之一。
“入口即化”同样是陈年好茶和好酒的表现。普洱生茶的水性要达到化的境界,通常必须贮放60年以上,而且还要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中陈化。熟茶要比生茶更容易得到化的水性。
“入口即化,喝了没渴”,是品普洱茶时人们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。
好茶的茶汤喝到口腔里就像喝好酒一样,立刻化为一股异香。酒会使人感觉到一阵酒香冲向上颚,但是很快就渐渐挥发过去。而普洱茶的化劲,和酒的化劲不同,它柔和而宁静,不会有那股霸气熏脑的逼促。酒气的化劲使人自我膨胀,心神恍惚,醉言失态;普洱茶的化劲则叫人满身轻利,神清智明。
活泼的水性是各种茶品茗者一贯重视的茶汤的漫美表现,它能在口腔中产生一种活泼的感受。水性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,是偏重于较抽象性的,也都是靠个人不断地从实际的品茗当中培养出来的鉴别能力。这种感觉是无法以文字或言语描述其真伪的。
普洱茶水路是什么?水路跟厚、薄、回甘是否有关?
水路是普洱茶品饮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。“水路细”是指茶水清甜,且单薄、“水路好”,应该是无燥干感,水在舌和喉之间润,生津回甘好。”诸如此类等等。
对水路的观点与理解不一,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纯属广东俚语,“水路”即指汤感,意为茶水的路数、路子,“细”相对于“粗”,粤语中尤指细腻、精巧,引申为评茶术语即指“甜滑、厚润、不显粗涩也”。
对水路的表述
水路是一个民间品饮的通俗用语,没有官方的定义标准,但在一些评茶标准的审评术一般对水路的表述用:细、细致、粗、较粗等用词。水路是水性这方面的概念,跟汤感是有区别的,不能混为一谈。
水路的“粗”与“细”
普洱茶的水路,指饮茶过程中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的感觉。区别于汤感的是,水路指的是一种动态的感觉,通常以粗、细区分。用绸缎和粗麻拖拽过人的皮肤,会产生不同的感觉,将这种感觉类比到茶汤流经口腔和喉咙时,前者为细,后者为粗。水路的粗、细除了与制作工艺有关,与茶青的嫩度和茶种也有关。
水路跟厚、薄、回甘是否有关?
普洱茶的厚、薄对水路有影响,但这些概念的表述是属于普洱茶品饮汤感方面的范畴,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。普洱茶的回甘跟水路没有直接关系,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,一般也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。
相关混淆概念的区分
1、“水很杂”的区分:杂是将其归类到“嗅觉”里的,通常令人感到“杂”的茶是因为气味,而气味杂的茶则通常水路会显得比较粗,所以大家习惯了说“粗杂”,其实,若是再细分的话,“粗”归于水路,而“杂”则应归于嗅觉。
2、“水路持久绵长”:“持久”、“绵长”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,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。
3、“水路宽广”:个人认为“宽广”是属于协调方面的概念,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。
4、“水路饱足浑厚”:“饱足浑厚”一般指的是汤感厚度方面的概念,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,可以改成“茶水饱足浑厚”来形容茶汤的厚度。
普洱茶的厚
普洱茶的厚是在评鉴一款茶时经常用的术语,也是老茶客忽悠新茶客的利器。茶气啦,厚啦,滑啦,喉韵啦,这些词是老茶客必备,如果再加点舌底鸣泉,无味之味,更加令人莫测高深了。然则,诸位请告诉我什么是厚?
我来问几个问题:
第一,班章厚不厚?
第二,易武厚不厚?
从厚到薄,从薄到厚。厚等于稠?如果厚等于稠,那么,加大投茶量,提升浓度,就能体会到稠?应该说:厚从两个方面描述,第一是感觉到稠,这个有浓度方面的含义;第二是茶汤对口腔的刺激,让口腔或者喉部感觉到饱满。
薄的典范,即正常泡法下,让人无法感觉到厚。这个并非加大投茶量,增加浓度就能给你带来饱满的感觉。厚是自然的反应,并非要茶汤浓度很高,也并非一定要苦涩,茶汤一入口,让你整个口腔都充满了茶的味道,这就是厚。
咀嚼茶汤,让你感觉到茶汤有一定的浓度,稠,这也是厚的一个方面。在泡茶过程中,我们经常会感觉到茶汤从厚变薄的过程,然后水味出,一泡茶中止。而陈化过程中,我们也经常有发现,口感薄的新茶经过陈化,口感变成了醇厚,而新茶厚的,经过存放,变成了薄。当然,这就是杯具了。
普洱茶的水性领悟
薄和利都是普洱茶次品所表现出来的口感。水性薄与水性厚刚好相反,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中缺少厚重感,汤质轻而淡。利是因为水性太薄之故,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受,会引起单薄、偏激、难过的感受。灌木新树茶青制成的普洱茶和一些品质较低的普洱茶,茶汤水性多半会显得薄而利。
普洱茶的水性是指普洱茶汤进入口腔所引起的各种口感,除了味道外,其他感受都可以归入水性一类。普洱茶的水性可以分为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七种,其中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是普洱茶好茶的特点,而薄和利则是普洱茶次品的特点。
滑是指普洱茶入口顺滑,茶性柔和。水性滑是普洱熟茶和陈化过的普洱茶的特点,其滑的程度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强,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一个佐证。早期的敬昌号、江城号等普洱圆茶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厚砖普洱茶、白针金莲普洱茶等,其茶汤入口后皆很滑顺,是普洱茶水性滑的典型代表。
化是指入口即化,是陈年普洱茶的重要特征,也是普洱茶水性的最高境界。普洱生茶和熟茶经过长期合理的存放,其水性都可达到化的境界。一般来说,普洱生茶所表现的化要比熟茶来得高雅,因熟茶的水性较粗厚,感受不像生茶那样活泼清逸,但生茶必须陈化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化的境界。一般,生茶需要60年以上,熟茶需要30年以上的陈化才能有化的口感。
活是指茶汤给予舌头一种活泼的口感,它是优质普洱茶的标准之一。活泼的水性可以充分展示普洱茶的不同茶韵,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。在活性上,千仓普洱生茶的茶汤活性要优于湿仓普洱生茶及普洱熟茶。
砂可以说是普洱熟茶独有的水性特点。优质的普洱熟茶茶汤进入口中,口腔内会有一种砂质的感受,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,留在口中那种浓浓的砂滑感。这种砂滑感与普洱茶的贮藏时间密切相关,时间越久砂感越明显。
厚是指普洱茶的醇厚口感,它与茶汤的浓淡没有直接关系。醇厚感是普洱茶经过陈化后,在茶汤中出现的浑厚的口感,是优质普洱茶的特征之一。陈化越久,品质越优,这种醇厚感越重。
怎样理解普洱茶的水性?
水性是在品饮普洱茶时,茶汤进入口腔引起的如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等的各种口感。内容描述:
1、滑
指茶汤入口顺滑,茶性柔和,细腻饱满,如丝如缕。水性滑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和经过多年陈化的生茶的共同特点,好的仓储中的普洱茶,其滑的程度也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强。
2、化
入口即化,是优质陈年普洱茶的特征之一。一般,生茶表现的化要比熟茶来的高雅,更活泼清逸一些。“水既香”是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。
3、活
是指茶叶极具活性,茶汤给予舌头一种活泼的口感,这也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标准之一。一般来讲,只有妥善存放的普洱生茶茶汤,才有较强的活性品味,这种活性能给人活泼、愉快、层次的感受。
4、砂
品完茶后,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,留在口腔,使人有一种砂滑而浓郁感受。这种砂滑感是与普洱茶的贮藏时间和仓储条件有着密切联系的,时间越久砂感越明显。
5、厚
是指醇厚的口感,与茶汤的浓淡没有直接关系。水性厚是普洱茶内质的关系,在口感上会比较浑厚稠密,也可以说很厚实,使人感到重实而强劲,带给我们有较厚重稳定的心境。
一般普洱茶次品和一些品质、工艺较低的普洱茶,茶汤水性多半会表现出薄而利的口感。
6、薄
和水性厚恰好相反,水质感觉轻而淡并且寡口。会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、薄弱、不安稳和抗拒的感觉。
7、利
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。苦涩、燥口产生刺痛的感受,让人产生排斥和拒绝的心理。
普洱茶的“水性”是怎样的?
品鉴普洱茶时,有个专门的词汇——水性。水性是指茶汤饮入口腔,所引起各种口感,除了味道外,其他感受都可以归入水性一类。水性可以分为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等七种,其中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,而薄和利则是一些负面特征。
滑:指茶汤入口顺滑,茶性柔和,细腻饱满,如丝如缕。
水性滑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和经过多年陈化的生茶的共同特点,好的仓储中的普洱茶(包括生茶和熟茶),其滑的程度也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强,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一个佐证。
化:入口即化,是优质陈年普洱茶的特征之一。
普洱生茶和熟茶经过长期合理存放,水性都可至化的境界。一般,生茶表现的化要比熟茶来的高雅,更活泼清逸一些。“入口即化,喝了没喝”是一句品饮普洱茶时,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。
活:是指茶叶极具活性,茶汤给予舌头一种活泼的口感,这也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活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,是比较抽象的。一般来讲,只有妥善存放的干仓普洱生茶茶汤,才有较强的活性品味,这种活性能给人活泼、愉快、活力的感受。
砂:品完茶后,口腔内有一种砂砂的感觉,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,这种砂砂感觉会带给口腔一种舒服的感受。
普洱茶水性的砂感,留在口腔,使人有一种砂滑而浓郁感受。这种砂滑感是与普洱茶的贮藏时间和仓储条件有着密切联系的,时间越久砂感越明显。
厚:是指醇厚的口感,与茶汤的浓淡没有直接关系。
水性厚是普洱茶内质的关系,大树茶内质丰富,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,在口感上会比较混厚稠密,也可以说很厚实,如今年的千山悦,厚重饱满,使人感到重实而强劲,带给我们有较厚重稳定的心境。
薄:和水性厚恰好相反,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,没有坦荡舒张的气势,水质也感觉轻而淡。
总的来说,淡薄的水性多半是由于茶叶本身内质不够丰富的缘故。由于水性薄往往会造成小器的格调,会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、薄弱、不安稳和抗拒的感觉。
利:往往是因为水性太薄的缘故,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,茶汤入口缺乏厚重感,会引起单薄、偏激、难过的感受,让人产生排斥和拒绝的心理。
一般普洱茶次品和一些品质、工艺较低的普洱茶,茶汤水性多半会表现出薄而利的口感。
普洱茶水性的薄厚
了解一些普洱茶知识的朋友都知道,对于普洱茶茶汤的描写一般都是用醇厚,浓郁,香馥来形容的。很多朋友在品茶的过程中可以很直观的品出茶的浓淡。但是对茶的厚度不是很了解,或者这样说会有些抽象。其实上述描述茶汤的词汇,跟反应茶汤厚度有一定的关系,厚度就是厚实给人舒服的感觉。当你品茶时,茶汤经过口腔到达咽喉时那种饱满感。
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在《普洱茶》一书中对普洱茶水性的厚、薄、利作了详实的解释。他说: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化尽之前,有厚、薄、利分别。这些厚、薄、利在口腔的感觉,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之感。
水厚和茶汤浓度并不相同,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,茶汤在一定的强度,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,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。越稠密者称之越厚,或越稠。
浓是冲泡技术上的影响,同样一泡茶,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,茶汤就越浓,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。相反的如浸泡时间很短,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,与水性厚薄无关。往往厚、重以及巅实都是相伴共存的,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,其义意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。厚的茶汤水性,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,带给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。
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,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,没有坦荡舒张气势,水质也感觉轻且萧条。由于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调,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、薄弱、不安稳而抗拒的感觉。台地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品,和一些边境普洱茶品,茶汤水性多半会显得单薄。所以为什么大家都喝古树茶,因为古树茶汤厚实,内质丰富。
利是因为太薄的水性之故,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。会引起单薄、偏激、难过的感觉,而且形成排斥和拒绝的作用。一般的边境普洱茶或现在新树茶菁所制成的新鲜青饼普洱茶品,茶汤水性多半会出现刃利现象。
值得注意的一点,普洱茶经过长期紧扎密封,茶身很干燥,开封后立即冲泡品饮,茶汤水性常常会显得薄,甚至会有利的情形。但是如果开封又将茶置于较宽大容器中,以使茶叶回气一段时间,约十几天或一个月,茶汤自然能表现出其应有的水特色。
浅谈普洱茶的水性
普洱茶汤饮入口腔所引起的各种口感,除了前面在味道部分进行说明,其余的归水性这部分来介绍。水性可以分为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等七方面,其中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,而薄和利则是负面性特征,其是能影响品茗情境的。
滑
滑是最柔的感觉,比如将最细的纯豆浆或爱玉仙草含在口腔里就有一种至柔感。滑会使人感觉到温和、舒顺和亲切,也会使人心神比较安适稳定。
普洱茶水性的醇滑,随着陈化时间越长,表现得越优秀,最后达到化的境界,这也就是构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要素之一。
化
“入口即化”同样是陈年好茶和好酒的表现。普洱生茶的水性要达到化的境界,通常必须贮放60年以上,而且还要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中陈化。熟茶要比生茶更容易得到化的水性。
“入口即化,喝了没渴”,是品普洱茶时人们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。
好茶的茶汤喝到口腔里就像喝好酒一样,立刻化为一股异香。酒会使人感觉到一阵酒香冲向上颚,但是很快就渐渐挥发过去。而普洱茶的化劲,和酒的化劲不同,它柔和而宁静,不会有那股霸气熏脑的逼促。酒气的化劲使人自我膨胀,心神恍惚,醉言失态;普洱茶的化劲则叫人满身轻利,神清智明。
活
活泼的水性是各种茶品茗者一贯重视的茶汤的漫美表现,它能在口腔中产生一种活泼的感受。水性又称汤感,既然是“感”,便有些主观个人因素,有些难以形容。水性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,是偏重于较抽象性的,也都是靠个人不断地从实际的品茗当中培养出来的鉴别能力。这种感觉是无法以文字或言语描述其真伪的。
在普洱茶行列里,只有干仓普洱生茶的茶汤才有较强的水性活泼品味。在制造过程中,经过一定程度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,以及产生霉变的、湿仓陈化的普洱生茶,都会增加水溶性物质成分,而且越是重发酵或越是重霉变的,越会增多茶汤中的水溶性物质,茶汤颜色也越深浓,甚至成为黑色。水溶性物质的增加,直接影响水性活泼品味。所以只有生茶干仓普洱茶,才可能有最好的活性品味的表现。
砂
砂的口感主要来自普洱熟茶的茶汤,而且是有较长陈化期的茶品。20世纪30年代勐海“鼎兴”茶庄所生产的那批末代紧茶,可能在晒青时延误了时间,促使自然发酵过多,变成了熟茶紧茶;还有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73厚砖茶熟茶,这两批茶叶为比较陈旧的熟茶茶品。凡喝过这两批熟茶的,都能感受到砂的品味。
普洱茶水性的砂感,是透过口腔来感觉,使人有一种粗犷而浓郁的感受。砂感是普洱茶熟茶水性的一大特色,而普洱生茶则不易见到。
普洱茶友,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《普洱茶的水性(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)》一文,我们精心撰写的《普洱茶的水性(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)》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,如想了解更多的普洱茶内容,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:普洱茶的滑
普洱茶的水性(滑、化、活、砂、厚、薄、利)于2023-02-01 09:16:10创建,发布于【茶叶知识】栏目
很赞哦! (49)
相关文章
其他文章
- 数字在普洱茶里的代表性?
- 普洱熟茶的堆味、仓味、陈味是一回事吗?如何区分?(普洱茶的陈味是一种什么味道)
- 普洱茶生茶要放几年才好喝(普洱茶生茶要放几年才好喝?)(三年的普洱生茶怎么样)
- 普洱茶和铁观音哪个更好喝?(铁观音与普洱茶比较哪个好)
- 什么标准的普洱茶才会越陈越香?()
- 干货 | 六大茶类之绿茶
- 陆羽茶经四之器(陆羽茶经四之器拼音)
- 调制奶茶,先倒牛奶还是先倒红茶?
- 绿茶的种类有哪几大品牌?
- 唐宋时期人们是这样喝茶的,煎茶法和点茶法详细步骤,来了
- 学会品味普洱茶的三大难点:喉韵、水性和茶气
- 普洱茶的7种口感,你尝到过几种?
- 茶汤水性:滑化活砂厚薄利
- 普洱茶的水性
- 茶友须知:普洱茶水性之辨
- 如何快速鉴别普洱茶的新茶和陈茶(如何鉴别熟普洱茶的品质)
- 白茶的品种与收藏价值
- 白毫银针保质期多久?白毫银针储存方法(寿眉白茶保质期多久)
- 三大红茶:祁红、滇红、正山小种怎么区别?
- 茶叶过期三年还能喝吗